蜂毒过敏及其治疗
发布日期:2014-10-17 作者: 来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点击数:462

蜂蜇伤尤其是胡蜂蜇伤可导致人体局部或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肺水肿是蜂蜇伤患者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蜂毒成分对人体的致敏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有报道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可减轻器官功能受损程度,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可更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这可能成为抢救蜂蜇伤新的治疗方法。对此予以综述。

一、蜂毒的成分

透明质酸酶和磷酸酯酶 A2 是大分子化合物,有很强的免疫应答能力,是导致人体发生超级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蜂毒溶血肽是蜂毒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一种弱性的变应原。透明质酸酶属于水解黏液性多聚体酶类,主要作用是使透明质酸与 4 -6 个非黏液性亚基组成的多聚体发生水解,水解后释放出来的透明质酸使细胞聚集在一起,从而使细胞间出现非黏液性空档,于是蜂毒中的其他组分可以顺利进入机体内部。

透明质酸酶本身无毒,但能促进毒素对细胞的损伤作用。磷酸酯酶 A2 能使磷脂转变成圆锥型的分子,形成管状结构导致细胞溶解,其活性比蛇毒磷脂酶和哺乳动物胰腺磷脂酶的活性高很多。蜂毒溶血肽是蜂毒的主要成分,毒囊中的蜂毒溶血肽没有溶血性能,但可以破坏细胞膜上的磷脂,从而导致细胞溶解。

组胺的含量不足蜂毒净重的 2%,尽管这种剂量的组胺没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但却会引起局部疼痛。5- 羟色胺是蜂毒中引发疼痛的主要成分,蜂毒中还含有儿茶酚胺、多巴胺和去甲基肾上腺素等。

二、蜂毒所致的过敏反应

蜂毒中的很多成分会对人体起到变应原作用,超级过敏反应有两种类型:①Ⅰ型蜂毒超级过敏反应是抗原和肥大细胞上抗体 -- 免疫球蛋白 E 间发生反应后释放出的组胺、5- 羟色胺、前列腺素等药理活性物质。引起无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皮疹和呼吸困难症状等。

②Ⅲ型蜂毒的过敏反应指抗原和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 -- 免疫球蛋白 G 相结合而形成的沉淀素。在血液和组织液中,抗原和抗体的凝聚体激活组织内相关系统,从而分泌对组织有害的酶类和引发炎症的介质(如前列腺素等),并作用于细胞壁而导致细胞死亡,还能攻击自由的多型性淋巴细胞、促发炎症等。这些反应在被蜂蜇刺后不久即可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被蜂蜇刺之后还可以引发脑炎、神经炎及过敏所致肾衰竭等多器官衰竭,虽然较少发生,但预后不好,也属于Ⅲ型超级过敏性病理反应,也有作者认为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与迟缓型免疫反应有关。

三、蜂毒所致的炎性反应

由蜂毒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观察发现,蜂毒中含有的酶类和炎性介质可致组织及器官受损,受损组织所释放的酶类和炎性介质又会进一步加重对肌体的损害。蜂蜇伤后数小时即可发生患者血白细胞上升,合并多器官衰竭者白细胞高达 35 x109/L。轻度中毒患者血清粒细胞一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IL-6、IL-8 轻度升高,中度和重度者上升明显,上升程度与病情呈显著正相关,这种炎症反应参与了蜂毒致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此外,蜂蜇伤时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受损,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肾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血管内皮受损可能是导致蜂蜇伤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机制之一。

四、蜂毒的毒性与人体致死量

人体被蜇伤后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蜂毒种类、蜂毒量、注毒部位、个体敏感性、生理和心理状态、年龄和性别以及就诊时间。非蜂毒过敏体质者,被少量几只蜂蜇伤后仅出现局部反应,被 30 只左右蜜蜂蜇伤后会出现超量反应,被 200 只以上蜜蜂蜇伤后会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而对蜂毒有免疫者可耐受 300 只蜜蜂的蜇刺。

通常把 500 - 1000 只蜂蜇伤所注入人体的蜂毒量作为致死量,但对蜂毒高度敏感者,几只蜜蜂蜇刺即可引起死亡。有关胡蜂的中毒量目前报道极少,胡蜂毒素对人类的危害远超过蜜蜂毒素。作者 10 多年来抢救了数百例胡蜂蜇伤患者,从中体会到,通常胡蜂蜇伤 1-2 针只会在受蜇部位不适,极少造成脏器损伤;3 -5 针则会出现血白细胞、肝脏酶谱及心肌酶谱升高;

6 - 10 针需要积极治疗;10 针以上随着中毒剂量增加对患者生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可发生免疫介导性的急性间质性肾炎、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以及中枢神经损害等,有过敏体质者则预后更为凶险。

五、蜂毒过敏的药物预防

1.抗组胺类药物: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过敏者的症状,但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和分散速度较慢。因此,蜂毒过敏者应在与蜂接触之前服用抗组胺药物。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嗜睡,驾驶员应慎用。

2.阿司匹林:前列腺素具有很多的生物功能,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生成前列腺素,某些抗炎药物(如前列腺素)可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增强组胺及其他药物的作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固醇类抗炎止痛药能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在与蜂接触之前 1-2 h 服用 2 片 (600 mg),可减轻蜂蜇引起的炎症反应。

六、蜂毒过敏的治疗

1.局部处理:人体被蜂蜇后应立即用指甲或器具沿着蜇针的反向将其拔出,在拔出蜇针之前不要挤压蜇针的根部,因为挤压会使更多毒液注入人体。拔出蜇针之后,用炉甘石洗液冲洗伤口或进行冷敷。胡蜂蜇伤与蜜蜂蜇伤有所不同,被胡蜂蜇伤后受蜇部位很难发现蜇针,这可能与胡蜂蜇针反复使用有关。对于伤口的处理,近年来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外涂效果较好。

2.过敏的药物处理:对于重症蜂蜇伤患者处理的关键在于及早使用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蜂蜇伤后急性过敏的症状不尽相同,重症蜂蜇伤可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这些是造成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蜂蜇伤特别是胡蜂蜇伤就必须及时救护,将患者立即送到附近医疗机构。

如果患者发生了剧烈头痛、酱油样尿、巩膜黄染、少尿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每日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80 mg,持续 3-5 d;溶血者每日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500 mg,待溶血停止后逐渐减量,用药 1 周左右。甲泼尼龙具有不经过肝脏代谢、起效快、药效强等特点,对控制蜂蜇伤所致溶血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单纯的甲泼尼龙治疗不能避免蜂毒对大脑的损害。

近年来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在使用上述方法的同时及早给患者肌内注射 0.5 -1.O mg O.1% 的肾上腺素,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减少脑损害、降低死亡率。要注意,上述方法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该慎用。

3.血液净化:血液净化是治疗蜂蜇伤的重要手段,重症蜂蜇伤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人体脏器受损,尽早血液净化有利于尽快清除体内毒素,减轻脏器损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目前用于蜂蜇伤的血液净化技术有血液透析 (HD)、腹膜透析(PD)、血液灌流(HP)、血液透析灌流(HDP)、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血浆置换(PE) 等,大多数学者主张 HP+HD 联合运用,提高治疗效果。

HD 能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中、小分子毒素,且能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但对已经同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清除效果差,而 HP 可以强力吸附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广谱清除体内各种毒素及多种炎性介质。对蜂蜇伤患者常将 HP 和 HD 联合使用,达到既清除蜂毒,又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目的。PE 对于重症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先行 1-2 次。

综上所述,重症蜂蜇伤可使患者器官功能受损、危及患者生命。蜂毒中某些成分可导致人体过敏及炎性反应。及早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甲泼尼龙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既有利于清除蜂毒,也利于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文章摘自《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 年 7 月第 13 卷第 7 期 P57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