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发布日期:2020-09-09 作者: 来源:门诊部门户网站点击数:454

又值开学之际,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也正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校门诊部提醒广大师生注意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一、常见秋冬季传染病及其症状

1新冠肺炎:是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发病前2天开始有传染性,传染期直至治愈后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发病早期传染性较强。

2、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午后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体重下降,严重者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传染性疾病。

3、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的疾病。其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起高热、头痛、全身疼痛、乏力和咽痛、咳嗽等轻度呼吸道症状。潜伏期1-4天。病发前24-48小时至病发后5天都具传染性。

4、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典型的麻疹症状通常包括高热、咳嗽、口腔麻疹黏膜斑,首发症状出现3- 5日后出现全身斑丘疹。潜伏期6-21天。传染期是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天。

5、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6、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是儿童期出疹性疾病,经过飞沫或接触传染。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较少。

7、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剧烈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起病初颜面潮红,如醉酒样,3~5天出现红色皮疹,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登革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易引起暴发流行。潜伏期3-14天。传染期是发病前1日至发病后5天。

8、“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诺如病毒”引发,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潜伏期多在12-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部分伴有低热。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急性期至腹泻停止后的48小时都具传染性。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2-3天即可恢复。

9、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腹痛常在下腹部及脐周围,排便前及排便时加剧,便后缓解。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10、风疹: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二、秋冬季传染病防范措施

1、各学院、班级、宿舍做好师生体温晨、午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出现发热、咳嗽、头痛、腹泻等不适,及时就诊;

3、远离疫区,不去有疫情的地区。

4、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及时向老师和门诊部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

5、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不吃未煮熟的禽类、蛋类;

6、学校公共场所及宿舍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每日通风最少2-3次,每次最少30分钟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及宿舍周围积水。

    7、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和他人最好保持1.5米以上社交距离。

8、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按时作息,合理膳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9、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戴口罩前脱口罩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10、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炎热、干燥,应多补充水分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校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