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对肠道传染病等传染病与流行病的预防宣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通知与公告

新学期对肠道传染病等传染病与流行病的预防宣传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作者:来源:门诊部门户网站点击数:615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8-27 11:11:27   浏览:9068次

    新学期开学后转入夏秋季节,门诊部提醒师生员工在新学期开学后注意一些季节性的传染病与一些发病率高的流行病的预防,如肠道传染病(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霍乱、细菌性痢疾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流感、蜱虫病。
肠道传染病及预防
一、肠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健康人如饮用了受污染的食水,可引发疾病的发生。经水传播的常可引起霍乱、伤寒、菌痢、甲肝等爆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食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冷藏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有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
3.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造成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可能。
4.昆虫传播:苍蝇与蟑螂等昆虫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共有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1.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以经水、经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现小便呈茶色,巩膜及皮肤发黄。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患病后主要靠休息和自身调节恢复,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2.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水源、食物污染、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病人的吐泻物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饮水后,易造成暴发流行。大多数病人仅有轻度腹泻,少数严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
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脓血便,腹泻视病情不同每天可达数次或数10次不等。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经水、食物传播。每年的夏秋季为菌痢发病高峰。
4.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为食入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的夏秋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多见于学校的食堂、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症状相似,发病的时间比较集中,且有在一起就餐特别是同吃过一种食物的情况。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是食品的采购不新鲜;食品原料腐败变质,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食品没烧熟煮透;食品保存和操作不当,生熟放在一起交叉污染;生吃没经过处理的凉拌菜;从业人员没有经健康检查,是病原携带者。
三、肠道传染病预防
1.搞好周边和家庭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消灭苍蝇和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注意饮水卫生: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不要喝生水,要喝开水。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凭健康证上岗,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也可在当地接受相应疫苗的预防性接种,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自己有什么不适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蜱虫病及预防
蜱虫病又称无形体病,病菌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蜱虫病的症状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二、蜱虫病的预防
1.注重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2.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避免被蜱叮咬。如需进入这些地区,需做好个人防护,尽少裸露身体:例如穿紧口长袖衣裤。
3.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4.一旦出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5.蜱虫闰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对确诊病人要进行必要地隔离治疗,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及预防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
1.传染途径与症状
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游泳等途径传染,因此在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患病后病人感到患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眼皮红肿、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2.预防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积极治疗红眼病患者,并进行适当隔离。红眼病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注意消毒隔离(煮沸消毒)。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点眼。
流行性感冒及预防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临床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状较轻为特征,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的流行。
1. 症状
流感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呼吸道卡它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涕等;
2.预防
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就及时就到医院就医,并休息作必要的家居隔离;保持居室卫生、注意室内的通风、流行期间避免人群聚集;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提前注射流感疫苗。
(广东财经大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