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变化大,风大干燥,是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多发季节,甚至可能爆发流行,也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或身体抵抗力降低,吃进去后发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病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秋季要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1、各院系、班级、宿舍做好师生晨间体温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不适,及时到门诊部就诊。
3、尽量避免接触禽类,不吃未煮熟的禽类、蛋类。
4、学校公共场所及宿舍内应经常开窗通风。要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垃圾及宿舍周围积水。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合理膳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6、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按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饭前便后洗手、要勤洗澡洗衣服、要勤剪指甲勤理发。
7、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炎热、干燥,应多补充水分。
8、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及时向老师和门诊部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
结核病常识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发病率越发强烈。
临床表现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侵入不同部位表现不一。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多在午后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患者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检查诊断 常用的检查有:涂片检测、X光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
治疗 先应确定结核病的类型和现阶段病灶进展情况,并检查肺以外其他部位有无活动性结核存在,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五个原则,才能确保治疗彻底。
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知识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诺如病毒”引发,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2~3天即可恢复。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等均可感染诺如病毒。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须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2.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到校外的餐厅就餐。
3.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严禁有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者带病上岗。
4.提供安全饮用水。使用桶装水需正规单位供应。
5.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课)。
6.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报告辅导员。
7.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举办各种聚餐和集会等活动。
8.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物品、空气、饮用水、厕所等进行消毒。
门诊部
2016-9-13